创始人身边的人,需要有公心
2025-07-26 东北振兴网 阅读量:89359

进入创业领域快三年,常常和身边的创始人朋友聊起一个话题:支撑你走过创业那些最黑暗、最混乱时刻的,究竟是什么?答案往往不是某个经验的产品,也不是一笔救命的融资,而是身边那些“对的人”。
但什么是“对的人”?能力、经验、资源,这些都重要。再往下深挖一层,你会发现,所有这些特质都需要一个地基来承载,这个地基,我称之为“公心”。一个只为自己KPI负责的人,或许能成为优秀的“螺丝钉”,但只有那些心怀大局、把公司的胜利当成自己胜利的人,才能成为创始人真正的“战友”。“公心”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大,甚至有点“虚”。但落实到商业世界里,它其实非常具体。它不是要求一个人成为毫不利己的圣人,而是指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格局和品质。1、它是“把公司的利益放在个人和部门利益之上”的清醒。有公心的人,会本能地爱护公司的资源和声誉。他们不会因为“花的是公司的钱”就大手大脚,也不会为了走捷径而默许那些可能损害公司长期信誉的行为。他们会像守护自己的财产一样,守护公司的每一分投入,像守护自己的名声一样,守护公司的品牌形象。这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,是任何KPI都考核不出来的。创业公司永远处在混乱和不确定之中,部门墙模糊,职责有灰色地带。有公心的人,在看到一个问题时,第一反应不是“这不归我管”,而是“这个问题会影响公司,我们该如何解决它?”。他们愿意主动“捡起”掉在地上的那些活儿,补上那个无人负责的缺口。这种“眼力见”和“主动性”,是驱动一家公司从混乱走向有序的关键力量。在公司顺风顺水时,“公心”的价值可能不那么凸显。每个部门都可以各自为战,高歌猛进。但当公司遭遇逆风,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时,“公心”就成了决定团队生死的“压舱石”。
-
创始人最大的挑战之一,就是授权。你敢把身家性命托付给谁?答案是,那些你相信,即使在无人监督时,也会把公司利益放在首位的人。没有公心,就没有真正的信任。创始人将永远活在“事必躬亲”的牢笼里。
-
一家公司的文化,说到底就是创始人及其核心团队行为方式的复制和放大。如果核心层的人都精于算计,只顾自保,那么整个公司必然会弥漫着推诿、扯皮的官僚风气。反之,如果核心团队都以公心行事,这种风气会自上而下地渗透,形成一种简单、坦诚、高效的协作文化。
公心是一种内在品质,很难用一张简历或一次面试就完全看透,但它依然有迹可循。不要问“你如何看待团队合作”,而是问一个更具体的问题:“讲一个你经历过的,个人利益/部门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刻。当时你是如何思考和决策的?结果怎样?”一个人在面对冲突和压力时的真实选择,远比他口中的理念更能反映其价值观。在交谈中,他是习惯说“我”还是“我们”?在描述一个成功的项目时,他是强调自己的贡献,还是团队的合力?语言是思想的镜像。一个时常把“我们”挂在嘴边,并能由衷地为团队成就感到骄傲的人,通常更具集体荣誉感。在合作初期,可以有意无意地观察ta在面对“三不管”问题时的反应。是视而不见,是明哲保身,还是会主动提出问题并尝试推动解决?这往往能看出一个人责任心的边界在哪里。创业这条路山高水远,充满未知。能力强的人,可以陪你走得快;但只有那些与你同心同德、愿意为共同的愿景倾注心力的人,才能陪你走得远。
对于创始人而言,修炼“识人”的内功,看清一个人的能力,更要看透ta的内心。因为最终,决定一家公司能抵达何方的,不是一两个人的才华,而是一群人共同的信念与担当。
作者:黄姝菲
正在改变和想要改变东北的人,都在《东北振兴网》。服务热线:4000-315-0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