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8-26 东北振兴网 阅读量:68474
毛泽东在《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》里写道:“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……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。” 写下这句话时,正是革命最艰难的时刻——秋收起义受挫,队伍只剩千人,连很多同志都觉得“希望渺茫”。但毛泽东心里有团火,这团火就是“信仰”:认定“为人民谋解放”这条路,再难也不回头。
信仰从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《毛选》里反复印证的真理:它是绝境中的定盘星,是迷茫时的指南针,是让人在黑夜里不慌、在风雨里不摇的底气。
一、信仰不是“顺境的锦上添花”,而是“绝境的救命稻草”
有人说“信仰是成功者的奢侈品”,其实恰恰相反——信仰最珍贵的时刻,是一切都看似“没希望”的时候。
1927年,秋收起义失败后,毛泽东带着残部上井冈山,有人质疑“就这点人,能成什么事?” 他却在报告里写下: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” 这不是盲目乐观,而是他从农民的苦难里、从群众的期盼里,看到了“革命必然胜利”的根基。这种信仰,让他在被误解、被边缘化时,依然能守住方向。
现在的人也一样:创业失败、职场受挫、生活陷入低谷时,最容易慌神。有人怨天尤人,有人直接躺平,而有信仰的人会想:“我做这件事的初心是什么?它真的不值得坚持吗?” 就像红军过草地,粮食吃完了、战友倒下了,支撑他们走下去的,正是“走出草地,就能北上抗日”的信仰——知道“为什么扛”,才扛得住“扛不动”的时刻。
二、信仰不是“迷信”,是“被现实验证过的笃定”
《实践论》里说:“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。” 真正的信仰,从不是“凭空相信”,而是在现实里摔过、试过、验证过,最终沉淀下来的“确定性”。
毛泽东的信仰,不是天生的。他早年也试过改良主义、试过议会斗争,直到亲眼看到农民被压迫、工人被剥削,才明白“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”。他在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里,用32天走访17个县,记下农民的呼声——这种“从实践中来”的信仰,才经得住考验。
现在很多人把“信仰”当“鸡血”,今天信“努力就能暴富”,明天信“躺平才是真理”,本质是没经过自己的验证。真正的信仰,应该像老农民种庄稼:春天播种时信“秋天会收获”,不是因为别人说,而是自己年年种、年年收,心里早有了底。你信“读书有用”,是因为你见过知识改变命运;你信“真诚待人不吃亏”,是因为你在关系里受过益——这种“被自己验证过”的信仰,才不会被别人的三言两语动摇。
三、没信仰的努力是“消耗”,有信仰的坚持是“生长”
《毛选》里说:“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,就等于没有灵魂。” 放到个人身上,“信仰”就是那个“灵魂”——没有它,再努力也像没头的苍蝇;有了它,每一步都在靠近目标。
有人天天加班,却不知道“工作是为了什么”,升职了也不快乐,这是“没信仰的消耗”;有人做公益,哪怕没报酬、被误解,也坚持“能帮一个是一个”,这是“有信仰的生长”。毛泽东在延安时,条件艰苦到吃野菜、穿补丁,但他说“延安的窑洞有马列主义”——因为他知道,在这里做的每一件事,都是在为“建立新中国”打基础。
区别就在这里:没信仰的人,把“坚持”当“煎熬”,稍难就退;有信仰的人,把“挫折”当“必经之路”,知道“现在难一点,未来才能容易一点”。就像登山,前者总问“什么时候到顶”,越爬越累;后者盯着“山顶的风景”,每一步都有盼头。
结语:信仰不是“要成为谁”,而是“知道自己是谁”
读《毛选》看到的信仰,从来不是“要干成惊天动地的大事”,而是“在自己的路上,活得不慌不忙”。
毛泽东的信仰是“为人民服务”,所以他能在权力面前保持清醒;普通人的信仰,可能是“把孩子教好”“把手艺做精”“让家人过得好”——无论大小,只要是从心里长出来的、被现实验证过的,就足以支撑你走过难路。
就像那句话说的:“信仰不是照亮别人的火炬,而是温暖自己的灯火。” 心里有这盏灯,哪怕走在黑夜里,也知道方向;哪怕遇到风雨,也不会熄灭。
愿你在自己的路上,找到那盏灯——它会告诉你:为什么出发,要到哪里去,以及,再难也值得。
来源:《东北振兴网》综合 《毛选》经营与管理智慧总裁班
正在改变和想要改变东北的人,都在《东北振兴网》。服务热线:4000-315-0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