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10-10 东北振兴网 阅读量:84584
《资治通鉴》中藏着一根暗线:文化才是一个人最硬的底牌。
没有文化的支撑,再显赫的权势也会崩塌,再庞大的财富也会蒸发。
历史从不辜负读书人,也从不放过无知者。
《资治通鉴》里有一个刺痛人心的规律:暴发户往往守不住家业。
五代十国时期,后晋节度使安重荣凭借军功迅速崛起。
他掠夺无数金银珠宝,田宅庄园遍布中原。
但他一字不识,治国理政全凭蛮力镇压。
部下劝他读《汉书》学习治国之道,他却大笑:“吾有弓马三千,何须咬文嚼字?”
结果不到三年,横征暴敛激起民变,军队临阵倒戈。
他被乱军斩首,头颅被涂漆装箱献予契丹。
司马光对此叹道:“不学之人,犹树无根。”
财富若没有文化底蕴托底,不过是沙上筑塔。
北宋汴京首富薛怀义,家资抵得过半座城池。
他斥巨资修建园林,连屋檐都镶满南海珍珠。
却因不懂律法,被官吏诬陷“逾制”谋反。
公堂上他连诉状都看不懂,只能画押认罪。
最终万贯家财尽数抄没,饿死狱中。
《资治通鉴》冷峻地记载了这类悲剧:富而不学者,十有九覆。
文化不是装饰品,而是守护财富的铠甲。
当你看不懂契约条文,读不透朝局动向,财富反而会成为招祸的旗帜。
知识才是最稳的基石,识字才是最硬的通货。
权力场上最可怕的不是敌人,而是自己的无知。
《资治通鉴》记载着北齐武成帝高湛的荒唐统治。
他沉迷酒色,将朝政交由宦官邓长颙处理。
某日突厥来使递交国书,满朝文武无人识得突厥文字。
邓长颙竟随手将国书扔进火盆:“蛮夷之文,不必污目。”
后来才知道那是突厥联合北周灭齐的密约。
三个月后邺城被破,北齐宗室尽数被屠。
司马光掷笔痛惜:“一字之误,可灭一国。”
更典型的是唐末军阀王重荣。
他靠贿赂宦官当上节度使,却连《孙子兵法》都未读过。
军中谋士建议深沟高垒以待敌,他嗤笑:“吾有铁骑五千,何须守城?”
结果全军遭沙陀骑兵埋伏,尸首被做成“京观”警示天下。
《资治通鉴》刻下警世恒言:不读史者,必重蹈覆辙。
文化素养决定的不仅是眼界,更是生死存亡的预判力。
当你看不懂外交文书,读不通兵法典籍,权力就成了悬在头顶的利剑。
那些觉得读书无用的豪强,最终都成了史书里的反面教材。
《资治通鉴》揭开一个残酷真相:文化断层是家族衰败的开始。
西晋石崇曾富可敌国,在金谷园宴客时用珊瑚树当柴烧。
他却严禁子孙读书,声称“商贾之家,识字足矣”。
等到他被押赴刑场时,儿子连诉冤状都写不全。
家族积累百年的财富,三年内就被权贵瓜分殆尽。
司马光对此评价:“遗金满籝,不如一经。”
对比南朝王谢世家则完全是另一番光景。
谢安在淝水之战前夕仍教导子侄诵读《诗经》。
族人谢朗在军帐中写下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”,成为稳定军心的精神旗帜。
即便后来遭遇侯景之乱,谢氏子孙凭文化底蕴重建乌衣巷。
《资治通鉴》用两百年跨度证明:书香门第比豪商巨贾多延三代。
文化的传承不是风雅点缀,而是家族命运的保险绳。
当金银散尽、楼宇倾颓,唯有刻在骨子里的学识能让人重新站起来。
乱世之中,文化才是真正的护身符。
《资治通鉴》里沉浮的成败故事,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真相:
脑中的学识,比袋中的金银更可靠。
来源:《东北振兴网》东方高净值商学院 综合 《资治通鉴》研读
正在改变和想要改变东北的人,都在《东北振兴网》。服务热线:4000-315-026